渦流強度隨電磁場強度從不銹鋼管表面到內層逐漸減小而減小的規律稱為表面效應
在工程中,規定當渦流強度從表面到內層減小到等于表面最大渦流強度的0.368倍時,從該位置到表面的距離稱為電流穿透深度
,這一規定是因為分布在不銹鋼管表面的渦流不能用于加熱不銹鋼管表面,但一些熱量會轉移到不銹鋼管的內層或芯部并損失,一些熱量被不銹鋼管周圍的熱輻射所損失。由于渦流產生的熱量與渦流強度的平方成正比,從外部到內部,熱降速度比渦流快得多,如圖9-1所示。該圖顯示了高頻加熱過程中不銹鋼管表面渦流密度和溫度的變化。根據上述計算,可以認為85%以上的熱量發生在薄層中,其余的可以認為是理論反應熱損失。電流穿透深度與金屬電阻率(Ω.Cm)、相對磁導率和電流頻率/(Hz)
有關。不銹鋼管感應加熱時,電流穿透深度隨金屬電阻率的增加而增加,隨金屬磁導率和電流頻率的增加而減少,電阻率與磁場強度無關,但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在800~900℃范圍內,各種鋼的電阻率基本相同,約為10-4歐姆厘米。磁導率在失去磁性之前基本不變,其值與磁場強度有關。然而,當磁轉變溫度(居里點)高于A2并在A1~A2點(727~770℃)之間加熱時,不銹鋼管將失去磁性。此時,它將急劇下降到真空的滲透率(1韋伯/a·m)。在727-770℃之間,鋼的磁導率和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曲線如圖
所示。在高頻電流特性中,表面效應是最基本的。它不僅告訴我們根據不銹鋼管的不同硬化深度來選擇設備的頻率,而且在設計電感器和母線導體的橫截面時,還要根據電流的實際橫截面積來計算。不能使用直流和工頻計算方法。當頻率足夠大時,由于沒有電流通過導體的中心,從節省材料和便于冷卻的角度來看,電感器的導體通常由管狀或薄板狀材料制成。